04 3月 2007

三太子搖頭記



說實話,我是邊流淚邊看完這段影片的。

我還沒見過三太子,不過我見過媽祖與金母娘娘,我聽我以前的老闆說過,三太子降乩的時候非常頑皮,喜歡跑來跑去,玩信徒給的玩具,通常是一些小汽車、機器人之類的。這一次,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玩具,一段Techno舞曲。

真沒想到三太子這麼愛聽電子舞曲,下次我就把我櫃裡的CD送給他,保證讓他High到不行。



話說回來,台灣的電子音樂圈一直無法開創出屬於自己的文化,不像倫敦、柏林、東京、印度GOA等國際都市或區域,隨著電子音樂盛世的崛起,不斷開拓出新的曲風,也融入當地特色,像是GOA Trance就把印度傳統音樂帶入迷幻的節奏裡,柏林則走向硬派Techno與大型Rave派對,東京則有澀谷系。

雖然台灣號稱東南亞第一毒品轉運站,搖頭族眾多,可是電子音樂與嗑藥文化一直都停留在國外整包原裝輸入的狀態,開創不出屬於自己的新格局,前一陣子的台客風潮看似有些希望,不過多半著重在表面的妝點而非結構性的重新詮釋電子文化,現在羅百吉把搖頭樂與台灣傳統廟會相結合,讓我看到了光...那個光...

三太子呀,請你保佑那些徹夜狂歡的年輕人們,快快樂樂的出門,平平安安的回家。

9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台灣在練八家將的,很多都年紀很小,大概在國高中而已的年輕人啊。而且滿多都不太愛唸書,基本上長跑搖頭店的.....其實是他們愛聽不是三太子愛聽吧?!

匿名 提到...

嗯,聽起來很有道理,不過不知道當時三太子有沒有降乩? 還有,八家將會認識羅百吉,還請他到現場當DJ,也很不錯哩。

匿名 提到...

迴響在學校的“啦啦隊”系際座競賽時節。學長姊們曾以「八家將」與“傳統戲曲音樂”結合,編制新步履,甚為匠心初裁啊!(約1990-1991年間,大觀) 為臺灣藝術,加薪以傳承。

代表校友們追思曾於 國父紀念館的「薪傳獎」師祖們。

匿名 提到...

恩,非常贊同這樣的嘗試,台灣傳統的文化其實很豐厚,只是在邁入現代性之後,拋棄掉的傳統文化比接受到的外來文化還要多,在某種程度上,是一種文化的斷層。

"傳薪"一辭,聽起來就更有意義了。

匿名 提到...

言灸領域在「生物」高分子,也來健行... 溜繞"米"國...

《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1996, Hong Kong 》/ 《 1996 國際電腦音樂節, 香港 》

*** (嘟嘟嘟...)
Mr., No.9 " Memoires Vives ", 1989..."Robert Normandeau, CANADA"

匿名 提到...

其實在台灣民間信仰的祭祀場合中,結合電子音樂的場景非常常見喔 :P

包括神明的轎班,或是大仙尪的陣頭,都經常利用電子樂而非傳統的北管作為配樂。說真的,熱鬧歸熱鬧,但原本許多蘊含於地方知識價值體系中的意涵,也在這個接合或挪用的過程中斷裂掉了。

匿名 提到...

對了,若有興趣,我可以推薦你加入許多電音三太子團隊的奇摩家族喔 XD

就像許多研究生喜歡玩部落格那樣,奇摩家族可是許多陣頭館,武術館,北管社,乃至廟宇附屬組織的網路世界。我自己加入的團體就超過兩百個啦。

有時候真覺得網路世界中的自己有些分裂。那些我在祭祀活動中,終年都混在一起的朋友,總覺得我在部落格上的書寫過於生硬難懂。而在部落格的世界中,又常常覺得跟研究生對談,其實很難說我真實生活中的其中一塊領域在搞些什麼。

唉,當我是論文初稿寫到頭昏時的感嘆吧。不過看到弱慢你為此流淚,我不知為何有一種振奮的感覺 : P

匿名 提到...

" www.sitemeter.com ", there is a program procedure for your paperwork with the statistics. Having quantity for right angles.

匿名 提到...

《錄鬼簿》、《輟耕錄》、《永樂大典》、《文學大綱》...查得著演繹? 劇本已由法蘭人譯於法文為《老生兒》、《趙氏孤兒》、《貨郎旦》、《竇娥冤》...;而原版或刊印發行的《雜劇香囊怨》(1433),哪兒會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