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 3月 2007

迎向大師消逝的年代



忽聞法國後現代哲學家Baudrillard去世,感嘆本世紀初真是大師消逝的年代。我把近年來已逝的大師紀錄如下:

已逝世大師:

Roland Barthes (巴特) 1915-1980
Jacques Lacan (拉岡) 1901-1981
Michel Foucault (傅柯) 1926-1984
Gilles Deleuze (德勒茲) 1925-1995
Emmanuel Levinas (列維納斯) 1906-1995
Jean-Francois Lyotard (李歐塔) 1924-1998
Edward Said (薩伊德) 1935-2003
Jacques Derrida (德希達) 1930-2004
Susan Sontag (宋塔) 1933-2004
Clifford Geertz (厄茲) 1926-2006
Jean Baudrillard (布希亞) 1929-2007

依然健在的大師:

Claude Levi-Strauss (李維史托) 1908-
Eric Hobsbawm (霍布斯邦) 1917-
Noam Chomsky (杭士基) 1928-
Jurgen Habermas (哈伯瑪斯) 1929-
Stuart Hall (霍爾) 1932-
Fredric Jameson (詹明信) 1934-
Benedict Anderson (安德森) 1936-
Julia Kristeva (克莉絲蒂娃) 1941-

未來可能的大師:

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(史碧娃克) 1942-
Homi K Bhabha (巴巴) 1949-
Slavoj Zizek (齊傑克) 1949-
Judith Butler (巴特勒) 1956-

這份名單還可以再追加。

記得我上Critical Theory課程時,英國教授都堅持用英文發法文音,例如R這個音在法文裡,發音界近英文的H,所以Derrida應該唸成「德希達」而不是「德里達」,Baudrillard應該唸成「布希亞」而不是「布德里亞」。不過,英國教授都堅持使用英文發音,也算是英美學界對法國後現代哲學的入侵,吃一點小小豆腐吧。


14 則留言:

瓦礫 提到...

用死亡年代來排列,這是後輩的復仇啊XD

美國好像也多半是用英文發音取代法文子音。話說,布希亞的法文發音好像類似「波 特ㄏㄧ 亞」,那個希字,我總覺得像是中文世界的奇特堅持...

匿名 提到...

再加個Ernesto Laclau跟Chantal Mouffe好了,他們是基進民主的提倡者。

匿名 提到...

小四,他們應該放在未來大師之列,還是在世大師之列?

匿名 提到...

應該是跟Zizek、Butler同等級的,呼。

anarch 提到...

「再加個Ernesto Laclau跟Chantal Mouffe好了,他們是基進民主的提倡者。」
也加我一票:)

是說我剛入手簡體版的《偶然性、霸權和普遍性》,就是未來大師Slavoj Zizek 、Judith Butler加上Ernesto Laclau的三人對話。

anarch 提到...

對了

要是「未來可能的大師」不小心仙遊去了,是不是立刻跳級「已逝世大師」?
(踢飛)

匿名 提到...

anarch提到的《偶然性、霸權和普遍性》還滿有趣的,三個人在書中有時對抗有時聯合。

Zizek在裡面講了一個笑話,在飛機上,空姐問乘客:「咖啡或茶?」乘客回答:「好的,謝謝。」然而這可以不只是個答非所問的笑話而已,它暗示了一種拒絕被既有兩種選項勒索的精神。

匿名 提到...

以 大師致 大師們,于植樹節。

***

《Out of Please:A Memoir》: 前言〈記錄一個基本上已經失去或被遺忘的世界〉... 語言之外,地理--尤其在離鄉背井的離去、抵達、流亡、懷舊、思鄉、歸屬及旅行本身中出現的地理--也是我這本回憶錄的核心。我生活過的各個地方--耶路撒冷、開羅、黎巴嫩、美麗堅--皆為一套複雜、密緻的價值網,是我成長、我養成認同、形成自我意識與他人的意識的非常重要部分。

***

《知識份子論》講堂,追思 敬愛的
Edward W. Said (薩伊德,紀元1935-2003年)。  

***

薩伊德是公認戰後影響力最大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家之一... 為"美麗堅"學界引入歐陸理論及另類觀點... 不僅是坐而言的理論家,更是起而行的實踐者,以具體的行為履踐了自己有關知識份子的理念,充分表現出知識份子的風骨。...  

-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單德興導讀〈流亡˙回憶˙再現--薩伊德書寫薩伊德〉,2002年,臺灣。

匿名 提到...

洋岸對樂。

匿名 提到...

「ACADEMY-ARTs」小薪(“f”)傳《喜慶》之另〈序〉:

碩慢享響 | 咚─── 咚─── 咚───
小利瓦鑼 | 沏o o o  沏沏沏沏  沏沏沏沏
ANARCH |    (碰凌)鐺─ 鐺─鐺─
花團緊促 | 咚巄巄─ 咚巄巄─
織知瞳鑼 | 衫(自由版海潮聲) ─────

***

「ACADEMIA SINICA」迎接 大詩人,波特萊薾者也。

***

場務組北小鐺、擊樂組政小似,聯繫桃花源朱君夫婦關於「磬」的保護管束,以及隨時更替「槌子盒」候場。辦公室,聯繫「國家音樂廳」與交響樂團或實驗樂團﹔主任:薪仁,磬的樂曲,什麼時候寫成? 考籍史料哪裡有?  院長:我來聯繫校友!?

匿名 提到...

哇,好歡樂的氣氛...

匿名 提到...

1. Debussy : Prelude a l'apres-midi d'un faune

2.-4. Debussy : Nocturnes

5.-8. Debussy : Pelleas et Melisande - Suite

***

Berliner Philharmoniker
Claudio Abbado (1933/6/26)
1998/12(r),le concert

***

Debussy: Pelleas et Melisande-Suite / Abbado
2003/2/1(s),TAIWAN

匿名 提到...

「好久不見」的萬語千言... - Mr. PEOPLE

詩人 馬拉梅
作曲家 德步希
舞蹈家 尼金斯基
...

「復活」

匿名 提到...

關於一場音樂演出--

Max Bruch: Kol Nidrei, op.47, 2nd mov. - Teodora Miteva, Cello (布儒荷 : 我們的誓言, 作品47, 第二樂章, 大提琴主奏).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HwINCeAr38